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

【旅行】日本鐵道的態度

東京,JR上野車站

幾次去日本的時候,就和大多數旅客一樣,都深刻依賴著東京、大阪這些大都市便捷的火車與地鐵系統,對外國旅客來說,鐵路交通遠比巴士系統要來得簡單、方便與容易理解(也有反例,如古都京都還是以巴士較為方便),也增添不少旅途中的觀察樂趣。

鐵道交通在全世界各國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在臺灣,也越來越多城市擁有或計畫興建都會捷運系統。然而,日本做為全世界鐵道最發達、最便捷與最進步的國家,究竟有什麼特長之處呢?我始終帶著觀察的角度,在路途中蒐集著相關資料,用以反思臺灣在這些交通軟硬體建設上的不足。畢竟鐵道迷的爸爸實在不好當啊....

就我所體會與觀察到的,隨手列出幾點,或許對軌道交通有興趣的朋友,應該比我更熟悉才是。

一、JR與私鐵的良性競爭
關西空港的鐵道售票處,右邊紅色是南海電鐵櫃臺,左側藍色是JR櫃臺。


















日本的鐵道系統是開放經營的,除了眾所熟知的JR(日本國有鐵道公司,在1987年拆分成6家獨立的鐵道公司),也包括地方政府經營的路線(例如東京都電)與民間的私營鐵路公司(大手私鐵),各自又有複雜多樣的經營公司與路線,構成日本全境綿密的鐵路網。

各鐵路系統彼此呈現競爭同時合作的關係,彼此經營各自的路線,也在許多熱門的區段呈現激烈競爭的局面,提供給消費者,即旅客,非常多樣化的選擇,不論是路線的重疊或分散,票價的多樣優惠,彼此良性競爭的結果自然使旅客得到最大的方便性。

例如首都圈通往成田機場、大阪市通往關西空港,都有兩條以上的路線供人選擇,也大大提升了交通運輸的便捷性。

二、路網綿密複雜,覆蓋率高

京都車站是日本鐵道樞紐之一,往來路線不計其數,光月台(乘車口)就超過30個。
我在東京、大阪與關西等大城市時,靠著複雜的鐵路路網,只要買張車票就能輕鬆到達許多遠近不一的小城鎮或觀光景點,這些路線由JR或私鐵經營,班次密集,路線複雜又綿密,差不多外國旅人想去的地方,都有便利的火車可以輕鬆安排旅程。

在東京、大阪這類巨型城市,因應不同的去向或目的,旅人可能必須稍加研究才能知道出發的車站,例如前往神奈川之名溫泉鄉「箱根」,最方便的是從新宿站搭乘「小田急浪漫號」前往;從大阪前往北方城崎溫泉,當然要從梅田車站出發最為快速。相對地,在京都車站就可以前往鄰近各處景點。

無論如何,只要搞懂日本的火車路線,幾乎沒有旅人無法前往的地方,彼此的轉乘也都能輕易完成,加上準點率高,真是自助旅行者的最佳選擇。

三、周遊券、一日券與套票

各種一日券、二日券或套票,使用非常方便。
箱根周遊券可使用於箱根地區各種交通工具,非常划算。














我相信每個朋友去日本自助旅行,都會到各旅遊網站、論壇去爬文研究如何使用各種交通票券,這代表日本的交通票券非常多樣又複雜,如果能夠精打細算,真的可以省下不少旅費與買票的手續。

在我有限的經驗裡,最簡單的就是購買區域鐵路(例如市區地鐵)的一日券,在那一天內無限次搭乘不必次次買票,價錢也很優惠。例如大阪地鐵一日券(海外版只要¥550)或都電荒川一日券(向司機購買只要¥400),都是非常方便的選擇。也有例如京成電車 Skyliner Express加東京地下鐵3日券的套票,比拆開來買便宜了快1000円,都是非常優惠的選擇。

又或者區域性的周遊券,例如知名的關西廣域周遊券 (Kansai Thru Pass),或者溫泉勝地箱根的周遊券(可以搭乘箱根地區電車、纜車、海盜船與巴士等),當然包括JR所出售各地區周遊票券,除了精算後非常划算外,也附帶些景點、購物、餐飲的優惠折扣,算是出外人的好伙伴。

 四、處處為旅客著想的設計
 
東京地下鐵的各站出口指引
地鐵車廂內隨時提供的轉乘資訊。




雖然台北捷運的路線設計是被國際認證的十分方便又清楚,但路線的複雜性比起東京地鐵實在算是小case,東京地鐵路線交錯非常複雜,各站又擔負著不同系統的交通轉運功能,再加上每日使用地鐵系統的旅客、通勤族與市民非常龐大,因此,便捷快速的指引就顯得格外重要,如何快速地導引乘客進出車站或轉搭其他交通,是相當吃重的任務。

我在東京地下鐵的車站裡,發現了有趣的指標系統,列出該路線上各停靠站上, 不同車廂的轉乘資訊,例如若欲搭乘「銀座線」前往上野站,乘坐2、5、6車廂可在下車後快速轉搭JR線、日比谷線,京成線則建議作2車廂,若有使用電梯需求的旅客,則請至6號車廂比較方便。相同的邏輯,在不同車站不同路線,你也可以根據你的目的地來決定要乘坐哪一節車廂。

如果你錯過了這些月台上的指標資訊,你也可以在每節車廂的電子螢幕上得到相關資訊,在即將停靠的車站之前,透過車門上方的螢幕,你能快速判斷在你所在車廂下車後,應該往左或右,以便運用你所需要的電扶梯或轉乘(改札)設施。這些指標,都以鮮明的文字、圖形與色彩來區分,非常容易判讀。

這些資訊的取得並不難,經常搭乘的通勤族或許依靠經驗也能輕易判斷,但對初次抵達的旅人就是非常實用的資訊,而這正是東京地鐵系統為使用者細心整理的成果。每次看到這類的指標系統,都不免發出讚嘆之聲,認真想來也很簡單,就是一種出於處處為旅人設想的體貼而已。

五、從使用者出發的設置

芦屋站月台上的座椅














上面這張圖,攝於兵庫縣芦屋站的月台上,當時我在這裡轉車前往姬路城。這兩張月台座椅看來非常平凡,但卻透露著一個很簡單的小事。一般的月台座椅設置,多半都是與月台、軌道平行的長條座位,可以一次容納許多座位又不會影響月台上移動的旅客腳步。

但是這兩張椅子卻是朝向月台的端點方向而設置,並且,是單一方向。這個座位方向是有意義的,當我坐在這個位置上,不必轉頭就能輕易看見列車即將進站,並且由於軌道管控的穩定性,在我觀察的近20分鐘內,並沒有相反方向的列車駛入這個月台,也就是說,只要我確認自己要搭乘的列車去向,坐在這個座位上就絕不會錯過列車的到來,更不會背對著進站列車而必須手忙腳亂地起身。

這樣的設計不是獨特設計,在不同車站裡,我都看到許多不同的車站設計,說明了大到列車安排,小至設備置放,都是從使用者的角度所設想的安排,或許減少的只是一點點的麻煩或省下微小的時間,卻能讓人們感受到更多的貼心與便利。

六、不斷瞭解需求與思索改進

都電荒川線的問卷調查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或許只是巧合,但我在搭乘東京的都電荒川線時,當天不斷遇到車內有專人發送問卷,進行乘車調查。問卷的設計很簡單,在每一題上以手指將答案折下即可,就算沒有帶筆也毫無答覆的困難。以問題來看,只是諸如「年齡、性別」、「是否使用IC卡」、「使用票券類別」、「轉乘去處」、「搭乘目的」之類的簡單問題。

這個小小的問卷,對我這樣的旅人來說非常容易回答,但同時也讓我思索,以都電荒川線這樣一條老舊又以庶民為搭乘主體的路線,卻仍如此大費周章地進行搭乘調查,以便從中理解乘客的使用歸納,這說明了這些日本鐵道公司(不論私營或公營)對經營鐵道運輸的用心,同時反映出經營者兢兢業業的態度,如果無法準確理解這條路線(或普遍地使用者)的乘客需求,又如何能精準地針對乘客進行更多的改善措施呢? 這也正足以說明,何以日本的鐵路運輸如此便捷又讓人感覺舒適的原因吧。

七、即時又實用的車上資訊

乘車不忘接收新聞,例如遠在天邊的馬習會.....
















小田急浪漫號途中會提醒旅客注意富士山的觀賞資訊。



















對使用日本鐵道的旅客來說,都會注意到車廂前方螢幕上的各種訊息,從最基本的到站資訊、路線動態,到各式旅遊情報,甚至當日重要的國內外新聞,都能夠快速地一目了然。在可能的條件下,這些螢幕資訊會以日文、英文、中文、韓文等語文輪播呈現。或許是我搭乘到的都是熱門路線的關係,但也說明了日本鐵道經營者謹慎而鉅細靡遺的服務心態。

舉例來說,去年11月我走訪東京時,正巧遇上全世界關注的「馬習會」,在京成電車的螢幕上,也即刻報導了這事件的相關動態,我甚至看到《產經新聞》用「同床異夢」來形容這次荒謬的歷史會談,可惜沒有拍下來做紀念。

而在前往箱根的小田急浪漫號上,在行經松田町附近時可以肉眼看到日本聖山--富士山,因此火車螢幕更會貼心地告知「天氣晴朗時,可以看到富士山。」同時畫了一個向右的箭頭,順著往右看(真幸運我正好坐在靠右側的窗邊,果然看到了清晰的富士山輪廓,如果天氣再更晴朗,可以想像那是多麼美好的畫面啊!

八、說完了(嗎?)
大阪往關西機場的時候不要搭錯車了喔!
 













故事說到這裡,顯然還有很多地方是沒辦法一一說明的,主要是根據我自己幾個小小的觀察和資訊掌握,不免流於片斷和不周延。日本這個鐵道王國,實在有太多值得觀察與記錄的地方,也有很多值得去探索的路線與地域,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經驗可以分享,並提供大家參考。

那麼,你還會覺得臺灣也是一個對旅人友善的國家嗎?(笑)


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

【書寫】暴風雨


暴風雨----2016.09.27

狂暴的風雨啊
你可知道
這天地人間也有
渴望寧靜與平安的想望
島嶼已領受了滋養
雨水帶來了生命
林間藉以新陳代謝
但請止息吧
山邊的屋瓦與河岸的田野
早已懂得謙卑
就是貪婪的都市人們
亦學會了低頭
請止息吧
狂暴的風雨啊
夜已降臨在這豐饒的山海
我們都熟睡
等待清醒後的黎明與曙光
等待挽起袖子
再建家園

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

【攝影】不存在的童年


相機:SONY DSC-HX50V
光圈:f/4
快門:1/80
ISO:200
地點:台南,藍晒圖文創園區

2016年9月21日 星期三

【攝影】大象舞台



相機:SONY DSC-HX50V
光圈:f/3.5
快門:1/60
ISO:80
地點:安平,公園

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

【食事】第一次做唐揚雞塊就脫皮.....


八月去日本時,意外得到一份朋友贈送的小禮物,是一包可以在家自己做唐揚雞的調理粉(係不願意具名的丁同學所提供的),覺得很新奇,因為我喜歡吃日式炸雞,也就是俗稱的唐揚雞,對於日式餐廳所賣的雞塊究竟如何炸得外皮酥脆又能肉質軟嫩,始終感到很好奇。

上回(?)提到日本的「洋食」多半是本土改良的西洋調性的食物,然而「唐揚雞」雖然是油炸物,卻並非被認定為洋食,反而是日本傳統的料理。 在日本料理中,裹乾麵粉或玉米粉去油炸稱為から揚げからあげ),漢字可寫成:空揚げ、唐揚げ,後來根據日本唐揚協會(真的有這個組織!)的建議而主要寫成「唐揚」,但並非唐朝傳入的意涵。

有趣的是,當炸雞手法是採取美式作法時,卻又會翻譯為フライドチキン(fried chicken),直接翻譯自英文,例如有名的肯得基就是這樣的拼法(並不翻成是KFC!) 

離題太遠了,回到這包神奇的炸雞粉。根據這包裝上的說明,只要簡單的三個步驟,就能在家快速製作美味的炸雞,甚至不必醃肉就能快速入味,得到皮薄肉嫩的好滋味。有沒有這麼神奇阿?(就有)
一沖二蓋三開動.....啊不是這三個步驟啦。

這包粉擺在家裡已經一段時間,總是因為工作忙碌而無暇準備,正好這回趁著中秋連假,才有空閒備料下廚。 於是,依據包裝上的指示,花費了三個小時(並沒有!)採買了兩隻去骨雞腿來試做。而這道唐揚雞,除了炸粉之外,也只要準備雞肉,再加上炸油就可以了。

雞腿肉兩隻約80g,先切成一口大小備著。接著,將炸粉倒在碗裡,加入100CC的水攪拌均勻,呈現糊狀的液體是用來包裹雞肉的,一包大約可以搭配100g的雞肉。 

炸粉糊呈現乳白色,裡面有很多細小顆粒,推測裡面有胡椒粉、七味粉之類的辛香料,香氣濃郁。雞肉裹入粉糊裡,至少要浸泡10分鐘,然後就可以下鍋油炸了。

說明書上寫油鍋約170~180℃,問題來了!我根本沒有油鍋溫度計啊......這時想到了阿基師的小撇步,拿一根竹筷子放入油鍋中,筷子四周冒出細小泡沫時,就表示油溫可以了。(當然,這是高危險動作,叔叔有練過,小朋友不要學......)我就這麼照做,而且已略有油煙冒出,所以毫不猶豫地把浸泡粉糊的雞肉紛紛下油鍋痛炸!

 不過,根據事後推測(推眼鏡),當時油溫應該根本還沒達到足夠的高點,因此當肉下鍋之後的油滾狀態雖然很像樣,但靜置1、2分鐘之後略微翻動,卻發現彼此非常團結地黏在一起,當然也黏鍋了,情急之下用力翻動,炸粉糊就紛紛從雞肉上剝落。情況實在不太樂觀啊!
開箱文(?)炸粉倒出來是乳白色的,氣味還滿香的。
雞肉充分浸泡於炸粉糊內。
起油鍋,用的是耐高溫的葡萄籽油。

雞肉放入鍋中油炸時的樣子,看起來還像個樣子(?)

脫皮雞.....不過只是看起來賣相不佳而已。

















無論如何,經過5分鐘左右,看肉塊已炸出理想的金黃色澤,開大火逼油後就迅速起鍋了。起鍋的肉鋪在廚房紙巾上吸油,放涼一些後灑上胡椒粉,倒也還像個樣子,就是可惜炸粉皮已經七零八落不完整,視覺感扣了一些分數。

那麼,吃起來如何呢?大口咬下,竟然肉質軟嫩不柴,雖然按照包裝說明的作法而完全沒有事先醃製雞肉,吃起來仍然頗為入味,醬油的鹹味、雞肉的甜味、炸粉的香味都調和得不錯,很難想像這是利用調理粉包所製作的快速炸雞。唯一可惜的,是入鍋的油溫控制不理想,發現後又用力翻攪,導致炸粉脫落無法均勻包覆肉塊,因此賣相不佳,部分凝結的炸粉過硬也干擾了咀嚼的口感。

有了這次經驗,相信下次對這類利用炸粉製作唐揚雞的烹調,會掌握得更好。對我這個喜歡吃炸雞的人來說,有這種產品實在是很好的選擇。

問題是......在臺灣如果買不到,我該怎麼辦呢?只好呼叫OOO、OOO,還有那個OOO啊啊啊啊啊...

2016年9月14日 星期三

【食事】大阪‧北極星蛋包飯


其實我不是蛋包飯的信徒,對於這種日本人發明的「洋食」,比起其滋味,我更對其和洋文化交雜的起因感到興趣。去年在東京的銀座,本想去知名的「資生堂」吃上一盤精緻的蛋包飯,可惜遇上店公休而無緣一嚐,因此這回在大阪,無論如何都得去「北極星」,畢竟這家開業超過90年的老店,可是蛋包飯這種食物的元祖店啊!

對日本人來說,蛋包飯是「洋食」的代表,對傳統日本而言,以蘑菇、洋蔥和白飯拌炒,再裹上半熟的金黃蛋包,甚至淋上蕃茄醬汁,這等怪異的烹調方式當然是十足的舶來品吧?然而這卻是不折不扣的「Made in Japan」美食, 在西方國家絕對吃不到,甚至可說是日本人將米飯、蛋汁等傳統食物,與西洋風味的食材,巧妙組合而成的最佳範例。

這種混合不同文化食材的「洋食」在日本食物中不乏其例,除了蛋包飯,漢堡排、炸豬排、可樂餅,乃至大阪燒(お好焼),這些我們習慣視為日本料理的美味佳餚,其實都是典型的「洋食」,代表著18世紀以來與西方文化接觸後,在料理與味蕾間所受到的衝擊和融合,西洋食物中的油炸手法與洋蔥、奶油等原料的加入,使日本傳統飲食文化有了巨大的變化,造就今天我們熟知的多彩變化的日本美食天堂。

北極星店內留有許多名人造訪的簽名,可惜我實在沒認識幾個。
回到北極星。這家店位於心齋橋旁普通巷弄內,外觀是傳統的日式民宅結構,創業之初只是一間販賣各式餐點的平凡食堂。據說早年有一位常客罹患胃病,總是只能點白飯加玉子燒(日式煎蛋),老闆為體恤他,突發奇想將炒過洋蔥的飯放入蛋包內,讓這位常客可以變化口味。沒想到這個突發的創意,大受客人們的歡迎,這便是蛋包飯的最初雛形,一直演變至今成為廣受喜愛且流傳各地的特色美味,當然也成了北極星的專賣招牌。

世界各地受歡迎的美食,經常都有這類「不經意而被創造出來」的起源故事,說明人類的味蕾總是求新求變,不受傳統拘泥反而能創造出經典美食。我總是深受這些故事所吸引,比起吃入口腔的食物如何美味,我更喜歡將這些饒富歷史趣味的飲食文化一併咀嚼而下,這才是最有意思的旅行體驗。

不只外觀,店內也是完全傳統的日式空間,坐在榻榻米上盤腿吃洋食,是日本特有的用餐體驗。
最簡單原始的美味,但好吃到掉下眼淚來啊........
斷面秀!
店內的MENU款式五花八門,顯然這道療癒胃疾食客的簡單食物,已經發展出多樣的不同面貌,搭配各式肉類、海鮮與醬汁,其實也讓人眼花撩亂。考量之後,我選擇最簡單樸實(價錢最便宜),也是最經典款的雞肉蛋包飯(チキンオムライス、Chicken Omu-rice、치킨 오므라이스)......店內的菜單也太貼心了,同步標示英文、中文、韓文,非常國際化,顯然這裡每天迎接著大量的各國旅客;而日文則是完全以片仮名來標示,這是要說呈現蛋包飯的「舶來品」身份嗎?

期待已久的蛋包飯終於上桌時,我端詳著眼前用黑色塑膠盤子盛裝的蛋包飯,橢圓形狀的蛋包絲毫不顯奢華,透著澄黃光澤可以感覺出蛋液的濃厚,一口咬下卻是軟嫩得很,沒有煎到過熟而硬掉的問題。

蛋包飯的主角應該是蛋包,還是炒飯呢?似乎沒有定論,但彼此調和卻是很重要的。包覆在外面的蛋已經讓我驚艷,而混合著洋蔥末、碎蘑菇與嫩雞,以奶油拌炒的飯粒,更是滋味多重,本身已經是一曲搭配完美的交響樂,吃在嘴裡時,會讓人心情愉悅地想哼唱起來。

而淋在上面的醬汁以雞高湯為基底,調和了各種食材與蕃茄醬,酸甜滋味混和得非常剛好。我不喜歡蛋包飯常以普通蕃茄醬來搭配,過於強烈的酸味和刺激感容易破壞蛋包飯的滋味。光是醬汁這一項,完勝!再將蛋包、炒飯與醬汁混和在一起,以湯匙一口吃下,完美搭配的感覺實在讓人開心的要落淚啊!(有沒有這麼誇張?)

 突然覺得這很像宮崎駿電影主題曲,用交響樂編制演奏久石讓,同時找來大橋望美可愛的童音演唱的完美組合。

北極星蛋包飯會讓我想起崖の上のポニョ?沒錯啊,我在吃的當下就是這樣的感覺。

不信嗎?你也去吃吃看吧。雖然大家去大阪心齋橋都是為了逛街,但中午總要吃飯,吃飯時千萬別錯過北極星,那會是很大的遺憾。至少對我來說,因為吃了這道蛋包飯,此行便多了一層記憶,讓我再下回到訪大阪時,能多一個美味的連結點。

※北極星也有網站,行前可以先參考,或者網上先流口水:http://hokkyokusei.jp/

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

【攝影】船與港


相機:SONY DSC-HX50V
光圈:f/8
快門:1/1000
ISO:80
地點:安平,漁光島

2016年9月9日 星期五

【旅行】京都‧叡山電車‧鞍馬寺



夏日的京都其實非常炎熱,除了躲進咖啡店或百貨公司,根本無法避免熱浪的襲擊。因此,搭電車到北面山區的鞍馬、貴船,也是不錯的選擇。叡山電車是京都市區獨立經營的私鐵,除了開往鞍馬的本線,在宝ケ池站也分叉出支線開往八瀨比叡山口站,兩者都是京都近郊的知名登山路線。

這天的目標是本線上的終點鞍馬,在此下車步行三十分鐘可到鞍馬寺;另一個目的地則是沿途的貴船神社。這兩處都是著名的觀光景點,是秋天賞楓、冬天賞 雪的名處,但盛夏造訪,也可說是避暑的行程。搭乘叡山電車,從出町柳出發只要20分鐘車程左右就能到達,非常方便,登山電車沿途的小鎮、山林風光十分迷 人,靠近貴船站的綠色隧道,更是知名的楓紅隧道。可惜此行並沒有機會好好欣賞,因為,車上遊客實在太多了!


往八瀨比叡山口的班次車廂比較短,也很有復古味。
因為一天之內要多段搭乘,最理想的選擇當然是買一日券,只要¥1000,就可以無限次在沿途各站搭乘。一日券也有許多類型,這次很幸運的買到每年夏天限定款(限量1000把),以鞍馬站「悠久的風」風鈴活動為主題的竹扇造型一日券,其實就只是一把扇子,購買後站務員在上面蓋上當天日期,進出站時只要出示此扇就可自由通行。而且,這個扇子還有另一種功能........

竹扇造型的一日券。


竹扇背面是路線圖與使用日期。
 
出町柳車站。
月台上迎接旅人的串串風鈴。
抵達終點鞍馬站時,迎接旅人的是月台上掛滿的約190個風鈴,這些用「南部鐵器」(岩手縣名產)製作的風鈴,聲音清澈響亮,隨風搖曳時整個月台響起的鈴聲可說非常悅耳,搭配周遭山林的靈氣,非常具有消暑效果。

此時,竹扇一日券就可以發揮效用了!拿著它盡情對著風鈴擺動,這麼一來,整座山谷都會為你而響亮。多麼涼爽的一瞬間啊!

這些鐵製風鈴雖然不如電視廣告常見的玻璃風鈴來得具有視覺美感,但是他們所發出的聲音,卻又比玻璃風鈴來得渾厚悅耳,你也可以在鞍馬站向售票口購買,一個才¥1200而已。你說,豈有不手殘敗下去的可能呢?當然毫不猶豫買一個回家掛在窗邊。

除了風鈴,在月台上迎接旅人的,還有鞍馬的代表物:天狗。
鞍馬站外巨型的天狗雕像,竟意外與停在旁邊的紅色汽車形成有趣的對比畫面。
連鞍馬站內都掛滿了風鈴,想要購買就在這裡向站務人員洽詢。

鞍馬其實是山中的小聚落,出了電車站後,穿過站前小廣場後走一小段街道與階梯,就會抵達鞍馬寺的入寺山門,從這裡起算,會有綿延幾公里的登山階梯步道。當然,如果你對自己的腳力沒信心,旁邊也有登山纜車可搭乘。我當然沒有搭乘,難得來此山林,放慢腳步緩緩上山,才是最好的選擇。

入寺前的山門會收取入寺費,原價300元,持一日券則優惠為200元,很划算。就算是原價,也算是日本非常便宜的寺院參觀費,這裡可是鞍馬山呢!

從這裡開始,就已經可以開始感受到山林的靈氣,由於是大片的參天古木與寺院歷史建物,格外讓人感覺寧靜的氣息,也藉由大口呼吸著森林芬多精,將滿滿充足的能量吸收在身體裡。
路旁發現的可愛手繪看板。

山門本身也是漂亮的歷史建築。

這排鮮豔紅色的獻燈,可說是入山前最代表性的一景。

途中所見頗有年歲的石雕鳥居。

由岐神社是中途第一個休息點。
高聳的巨木,這在台灣就是神木等級了。

我其實不太知道這是什麼.......

抽籤時如果得到厄運的籤,就拿到這個鐵樹上掛起來,寺方會定期拿去燒掉,也把厄運給化解。

上鞍馬寺的道路並不特別陡峭,但畢竟也是山路,走起來仍要費點氣力,幸好沿途坡道寬敞,也多有階梯可登走,天氣好的情況下,吹著涼風看著樹蔭,如果還有朋友相伴,其實是一段相當愉快的路程。我想,所謂山的靈氣,其實就是藉由大口呼吸,將沈澱的新鮮空氣吸入體內,把身體的晦氣排出,而達到竟化身、心、靈的效果。

而且路上也會有木拄棍供人取用,權充登山柺杖,其實也能省力不少。只是這木拄遠看之下,還滿像臺灣廟宇常見的籤筒,可千萬別誤會了,儘管拿取。不拿的話很快你就會後悔的啊啊啊。

像籤筒的登山木拄,下山時再歸還原處就好。

漫步在登山步道上,感受到的是舒爽的山氣。
這裡俗稱「九十九折」,象徵山路的蜿蜒而上。
翠綠的夏日楓葉令人心曠神怡。

抵達鞍馬寺前,回眸可眺望遠山。
辛苦抵達的鞍馬寺。


鞍馬寺是日本鞍馬弘教總本山,是牛若丸(源義經)修行之地,也是大佛次郎的小說『鞍馬天狗』的主要場景。(以上維基百科時間就為您服務到這邊。)更有名的,是寺前廣場的六角星標誌,代表著能量集中之點,站在這個中心點低頭祈願,便能匯聚山氣與神靈之氣而灌注在體內。

但,真的是這樣嗎?至少我在這裡,按照別人的參拜與祈禱方式、手勢、站位,依序在中心點與四個角落分別合掌膜拜,卻沒有感覺到什麼神奇的灌頂能量。可能是我自己太膚淺了吧?但能有機會拾階而上,來到這山腰間的寺院,呼吸著新鮮的氣息,就已經讓我感覺全身充滿精神,這也是一種自然上身的能量吧?

據說真正的能量處是更深山的「奧之院魔王殿」,也可沿山路走到另一端的貴船,但是由於那條山路近來有熊出沒(!!)的蹤跡,為求安全起見,因此暫時封閉了,因此無緣行走。

其實鞍馬寺標高只有410m而已,感覺卻已經入了深山。

鞍馬寺與能量六角星。

寺前階梯的奉納燈,依舊是鮮明的紅色點綴於綠樹之間。
有著趣味造型的獻燈,像是一位戴著帽子的微笑老人嗎?

下山時別忘了在這裡把木拄歸還原位喔。

回程時發現這些幼娃造型的地藏王菩薩石雕,身上還別著圍兜,這是怎麼一回事?

原來這裡是鞍馬山保育園,即佛寺開設的幼稚園,這個幼娃造型的地藏尊讓人感覺非常親切可愛。


在風鈴聲中,結束了這次的鞍馬行,留下寧靜而充滿能量的一次旅程記憶。
從鞍馬寺循原路走下山,比上山時間要快速,也感覺更輕鬆。如果這是一趟登山朝聖之行,那麼我的收穫遠比來之前的預期要更多。

鞍馬雖然以能量印記著稱,對我來說,這趟行程更像是一次藉由拾階登走而達成的舒壓之旅,它釋放了我在行旅匆促間所累積的身心靈的疲倦,更消解了我長期因為工作、生活壓力所產生的體內負能量。山的氣息、歷史的痕跡、綠色樹林與紅色建物的和諧構圖,都使我感受到愉悅與滿足。我原先沒有太多想像,但實地走訪一回,我便深深為之著迷。

倘若再有京都之行,我期待,能再度造訪這片山林。